編輯:丁艷艷
設計:馬靜
制作:邱繼敏
導航
最設計本期人物***——中裝新網(wǎng)
王黑龍

不尖叫

反觀當下,對“尖叫”形式的熱衷和對所謂“標識性”的追求常常使人們忘記了設計的本義。

不尖叫王黑龍

經(jīng)典語錄

話語權(quán)

通過宣傳和推廣,通過參加賽事和獲獎增加影響力,你能獲得較多的名聲,但最終的作品仍是硬道理。

本質(zhì)

設計師是問題的解決者,而不是問題的制造者。設計是生活的引領者和參與者,也是幫助人們擺脫平庸的創(chuàng)意導師,但他不應脫離生活,尖叫和扮鬼臉并不能擺脫平庸,其本身即是一種低級和庸俗的表現(xiàn),好的設計是一份感動,是一份溫暖,是一個會心的微笑。

風格

風格化的設計面孔是一種給自己的設計打上標簽的企圖,是一種商業(yè)行為,但并不符合設計為客戶解決問題,求新求變的本質(zhì)。

設計師
簡介

王黑龍,著名室內(nèi)設計師,創(chuàng)意空間制造者。黑龍設計品牌創(chuàng)辦人、設計總監(jiān),HLD設計顧問(香港)創(chuàng)意總監(jiān)。

代表
作品

黑龍和黑龍設計團隊主要從事高端酒店、會所等公共空間的設計,黑龍設計/HLD自2001年創(chuàng)立以來先后與HILTON希爾頓、CROWNE PLAZA皇冠假日、SHERATON喜來登、Langham Place朗豪、Wyndham溫德姆、InterContinental洲際等國際酒店集團進行了廣泛的合作。


榮譽
獎項

先后獲得“全國百名優(yōu)秀室內(nèi)建筑師”、首屆 “深圳十大室內(nèi)建筑師”(酒店、會所類)、 “全國有成就的資深室內(nèi)建筑師”、“中國杰出中青年室內(nèi)建筑師”、“深圳十大先鋒室內(nèi)設計師”和“1989-2009中國二十年杰出設計師” 等榮譽稱號,2004年榮膺美國《Interior design》雜志封面人物。2012年現(xiàn)代裝飾國際傳媒獎的“年度杰出設計師大獎”。德國權(quán)威建筑師刊物《Deutsches Architektenblatt》曾報道過他的案例。意大利《DOUMUS》雜志中文版曾將他選入60 CHINESE INTERIOR DESIGNERS。


多年以后,當我坐在玻璃幕墻后的工作臺前,俯瞰著中心區(qū)石屎森林中最后一個綜合體的建造過程,不由回想起上世紀80年代的最后一年的某一天。我?guī)ьI學生寫生,徜徉在棲霞山頭的殘陽下,層巒疊嶂間一座土色的建筑群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構(gòu)成感極強的廠房和巨大的煙囪令我十分癡迷。

我未曾預見到日后的情形,也未曾想到會放棄教席和悠閑自在的準藝術家生活,去到一個從未發(fā)生興趣、有些遙遠、自古被稱為瘴濕之地的嶺南,一個剛開發(fā)的熱土,自此走上了一條與室內(nèi)和建筑有關的不歸路。

  從內(nèi)地院校而深圳實戰(zhàn)

走向這條路的確有些偶然,因為它從不是我的夢想。與同時代的大部分藝術院校畢業(yè)的青年一樣,我一向迷戀藝術,幼時家里的藏書藏畫對我產(chǎn)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南宋畫家馬遠意境深遠的山水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在孩提時我就有個野心,希望日后能成為馬遠那樣影響后世的藝術家,雖然彼時正是紅旗漫卷、水深火熱的文革年代。

對設計發(fā)生興趣是我自己也未曾想到的事,因為我一向喜歡閱讀,且看得很雜,除了社科類、哲學類、文學類的書籍,視覺的、造型的林林總總當然也會翻閱。記得有一次在外文書店,我看到了一本《Scandinavian Design》,樸實的原木、精湛的工藝、簡約的造型和現(xiàn)代感十足的風格著實讓我喜愛。


當時我已在一所學校教書,主要是教服裝和染織專業(yè)的繪畫課程及史論課程,從當時一些有限的資訊中直覺到室內(nèi)設計的需求將會到來,因此向?qū)W校領導建議并最終開設了室內(nèi)設計的課程,因此而不可收拾。

在一本外版雜志《Domus》看到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的神性表現(xiàn),更令我找到喜歡設計的理由和莫名感動。

為更有說服力,年輕好勝的我還從有限的資訊中自學了一些室內(nèi)的基礎課程,并且為一些場所做了設計。經(jīng)常有些南方的朋友會帶來一些港臺的資料,也算是為我打開了一個應用的窗口。

1990年,一次出差的機會,在內(nèi)地壓抑的氛圍中逃身,到了南國深圳,一下就被吸引了,那么藍的天、那么清新的空氣,還有無羈絆的自由和簡單的人際關系。

偶然為別人投了一個標而順利中標,并影響了別人的生活狀態(tài),鼓勵我在人生路徑上做了一個重大的改變,因此,我決定先做一個設計師,一名當時還不多見的職業(yè)設計師。

不期然有一天,無錫錦園國賓館委托我做了整體的室內(nèi)設計,而這時距我接觸設計僅兩三年。很快我就辭去工作,只身南下,這其后的發(fā)展也就自然而然了。

應該說,我們這一代人真還是幸運,避過了上山下鄉(xiāng)的浩劫,趕上了恢復高考,又搭上了改革開放的順風車,雖然在百廢待興的年代資訊極其貧乏,但我在大學環(huán)境做足了知識儲備,建立了自己的思想體系,培養(yǎng)了思維方式。

上世紀90年代初以降,由于深圳的特殊地位,接觸到全國林林總總、大大小小的各類型項目數(shù)百項,從國家級的政府項目、公共項目、辦公總部到各類型的酒店和商業(yè)場所,在全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而這對于當今的年輕設計師是不可想象的。

2002年以后,中國的經(jīng)濟進入了高速發(fā)展時期,各種酒店、休閑和地產(chǎn)項目紛至沓來,同樣給設計行業(yè)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經(jīng)常有來我們公司交流的國外同行驚訝于我們項目的規(guī)模和數(shù)量,期許雙方的合作。

與國際酒店管理公司和同行的合作對我們亦是寶貴的經(jīng)歷。如北京首都國際機場T3航站樓希爾頓酒店是我們與希爾頓的首次合作,也是希爾頓這個老牌酒管第一次選擇本土設計團隊,這對我的團隊的設計水準既是一種認可亦是一種磨煉,幫助我們采用現(xiàn)代的國際化的方式進行設計思考。同樣,與境外一流建筑和設計事務所的合作亦有助我們提升設計管理水平,幫助我們團隊實現(xiàn)了國際化、職業(yè)化,真正實現(xiàn)了與國際同行的平等對話。

  關于設計與資訊

設計是一件很平常的服務性工作,只是因為在幫助人們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呈現(xiàn)出的創(chuàng)意火花和獨特思維令其產(chǎn)生一種高尚的特性,但也僅此而已——他終究是能工巧匠的活兒,偷著機會設計師也可以天馬行空,偶爾放縱,但受人薪酬為人干活仍是首要。但反觀當下,對“尖叫”(張永和記)形式的熱衷和對所謂“標識性”的追求常常使人們忘記了設計的本義。

作為現(xiàn)代建筑設計的規(guī)則創(chuàng)立者和設計師,柯布西埃的事跡也許會對我們有啟發(fā)性,他一生追求簡樸的生活,在設計手法上也非常簡單純粹,沒有夸張和怪誕,沒有昂貴和稀缺,有的只是探求問題和解決之道的初心。他的作品對今天的我們來說,可以說簡樸得無法想象,但他卻是一個真正的貴族。

這恐怕也是一個設計倫理的問題,片面給空間穿金戴銀或進行炫麗浮夸的設計,本質(zhì)上都是一種欲望放縱的表現(xiàn)。我一向主張設計應是節(jié)制的、單純的、而不是鼓勵鋪陳和揮霍,如果說設計師還有更高貴的責任,恐怕也就在此了。

但我并不認為設計都應該像禪修,或像安藤忠雄、隈研吾那樣的清癯面孔,像上世紀意大利的皮耶羅——一個與畢加索同時代的設計師,他的領域是全方位的,既是圖形設計師、產(chǎn)品設計師、空間設計師、還是藝術家,風格超現(xiàn)實,詼諧幽默,超乎想象。他做得很張揚、上天入地、形式多樣,雖去世多年,但是他的產(chǎn)品的生命力仍在延續(xù)。

關于教育資訊,如非要做個對比,過去時代的教育和知識結(jié)構(gòu)基本是縱向的、系統(tǒng)的,偏重知識的傳承,所以學習和研究的成分多一點。

但是在那樣的背景下,商業(yè)設計是無法活躍的,太封閉了,當代資訊太少了;現(xiàn)時代完全不同了,信息是海量的,目不暇接,人人都以為每時每刻都有很多的收獲,但問題是大部分的東西是一無所用的。

更要命的是,輕而易舉的獲得使人們喪失了將散布在各處的碎片建立起聯(lián)系和邏輯關系的能力,只會東張西望,不斷撿拾,卻不會思考,所以拼貼也就成了這個時代的特征。


  設計培訓與大師

太多的創(chuàng)業(yè)誘導和致富神話,吸引了許多懵懂的青年,而多如牛毛的培訓班更將室內(nèi)設計淡化為一種簡單的技能訓練,全然不顧設計的思維及方法,一切的指向均是速成,其后果從目前泛濫的裝修項目和水準參差的設計從業(yè)人員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沒有底線的競爭對設計市場的侵蝕也日益嚴重。

我并不反對職業(yè)培訓,但要建立非單純贏利導向兼有職業(yè)操守和水準的培訓機制是任重而道遠的事,對設計既無熱愛亦無才能的從業(yè)者少一些也罷。

當下是高速發(fā)展的時代,比較急功近利,一切都講快,快速學習、快速發(fā)展、快速致富,所以也是成功學彌漫的時代。

回想起來,我上大學的年代,那時候的大學雖剛經(jīng)過文革的浩劫,但人文精神尚存。我有幸見過或受教于一些大師,他們一般都很平易,甚至不修邊幅,很少滔滔不絕,但他們都很有人格魅力,有那個氣場,如春風細雨,潤物無聲。那個年代沒有今天這樣的焦慮感——急于成功的焦慮,所以當今大師們?nèi)缬旰蟠汗S一樣出現(xiàn)時,的確也應該清醒,不要搞得像走江湖一樣。

我們也日漸清醒地看到,年輕一代的設計師和設計公司對我們的挑戰(zhàn),這本身是件令人興奮的事,也是推進我們繼續(xù)前行的一個動力。當然,設計師的使命感和站在國際設計前沿的目標始終是吸引我和我的團隊前行的主要引力。

  • 羅勁:建筑應該像從土壤里長出來的一樣 羅勁:建筑應該像從土壤里長出來的一樣


    在我們的理念中,建筑不是為了博眼球,更不會不顧周邊的環(huán)境,而是希望把建筑做得好像是生長在這個環(huán)境里一樣自然、舒適。

  • “壞孩子”蘇丹,一個“悖論”的證明 “壞孩子”蘇丹,一個“悖論”的證明


    蘇丹身上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沖突與掙扎。但他不糾結(jié),人格上的獨立性,學術上的自覺性,讓他面對各種各樣“強權(quán)”的時候,不虛偽,不做作,不諂媚,不迎合——他讓別人糾結(jié)。

  • “老小孩”葉錚 “老小孩”葉錚


    葉錚對室內(nèi)行業(yè)發(fā)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他日史書工筆,談及中國室內(nèi)設計史,他注定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存在。

  • 張明杰,我對世界的抵抗 張明杰,我對世界的抵抗


    張明杰像是一座鐘表,每日嚴絲合縫地按著既定軌跡前行;但其內(nèi)心又極其渴求突破,努力不落窠臼,闖出一條“張明杰之路”來。

昵稱: 還能輸入 140

網(wǎng)友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并不表明中裝新網(wǎng)立場。

網(wǎng)友留言